金門縣多年國小參訪博物館活動側記
在微涼的台北午後,來自金門縣多年國小的五年級學生們依然帶著滿滿的熱情,走進「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參訪。在出發前,隨行的導師已經先為孩子們介紹《蘆葦花開》等相關繪本,因此學生們對「慰安婦」議題已有一定理解。
也正因如此,當我們詢問館名「阿嬤家」的由來時,他們立刻能以先備知識回應:「因為發現史實時,倖存者都已經是阿嬤年紀了。」談到當時的日本政府將阿嬤們送往海外時,他們也能推敲出其中的原因是「害怕她們逃跑」。
更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意想不到、卻極具深度的延伸提問,例如:「士兵一定會進慰安所嗎?」問題展現出他們敏銳的好奇與扎實的思考能力,也讓在場的大人們都為他們的舉一反三感到驚嘆。
導覽結束後,孩子們用心填寫學習單,並樂於與我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學習單分為上下兩部分:上方是他們想對阿嬤們說的話,短短的幾行字裡,藏著他們的關懷、惋惜與真摯的祝福;下方則是他們想畫給阿嬤的圖畫,他們可以回到任何時刻、送給阿嬤任何東西。
因此,我們看見了非常動人的創意:有孩子送上飛機或麥克風,希望阿嬤們能圓自己晚年的夢;也有孩子想像自己穿梭時空,回到阿嬤受難的年代,遞上一顆氣球,好讓阿嬤能藉此逃離慰安所。這些畫作與想像既純真又深刻,讓人心頭一暖。
而這,也正是我們最希望傳遞給孩子阿嬤們的故事,不是關於仇恨,而是關於一種在痛苦中仍能綻放的溫暖生命力。
黑特民進黨 The night is darkest just before the da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