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鏡周刊所說的內容屬實,那就足以展現賴清德的談判、處理危機的能力非常低落,這會是國家的災難。
第一,自作多情、國際角色錯位
美方(AIT)直接打臉,說「不需要台灣政府協助」。
這裡看的出來美國根本不把台灣當作對等談判的「主體」,更不買賴政府的「官民合作大秀」。
第二,外交斡旋力薄弱,籌碼被輕易打回票
賴政府拿民間投資當作外交工具,但實際上卻沒有談判地位,籌碼還沒端出去就被沒收,這等於讓台灣的潛在利益白白流失,被人看破手腳。
第三,對美關係過度跪舔、缺乏主體性
把全部賭注壓在對美投資,希望「討好川普、換取關稅優惠」,是一種押寶式、從屬式外交。
當美國說「不需要」,賴政府就沒轍了,連產業界都「幫不上忙」。
第四,賴政府毫無對策、無備案,顯得手足無措
川普關稅政策從4月起明確升溫,結果賴政府只能靠「糾團送禮」的方式應對,沒有更高層次的戰略規劃或政策備案。
算了吧,你還是繼續講團結十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