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一個月虧近百億的元兇
根據台電公布的數字,今年元月台電又虧了97億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佔台灣發電七成以上主力的天然氣、燃煤價格都已經平穩下來,怎還會虧成這樣?答案很清楚,就是「綠能」。
先講一下計算方式:這些資料,分別是從能源署和台電公布的數字而來。今年一月,台灣每度平均電價是3.38元。每種發購電方式的平均發電成本,是3.31元。但因為發購電都還有行政支出,所以加上行政和其他支出,每度平均的成本是3.98元,也就是說行政成本大約是每度0.67元。
用這幾個數字和今年一月各種發電方式的發電成本、發電量來計算,就得到這張表的結果。藍色框的是發購電「有賺」的部分,至於其他的,都是虧損的部分。
從這個表來看,只有四種發電是賺的,而且都是台電的自發電力。毫無懸念,核能發電量雖然只佔比3.3%,但計算後是盈餘最多的,其次是燃煤、風力和水力。
至於虧損的部分,燃氣在加上行政成本後,都略高於電價,因此外自發加上外購,總共虧了35億多。這看似很多,但考量到燃氣佔了所有發電的45.5%,這樣的虧損,其實也還好。而且只要天然氣價格再稍微低一點,就可能打平甚至有盈餘。
而虧損最多的不是別的,就是外購風力。發電量總共只佔比7.2%的外購風力,虧損卻超過58億元。外購太陽光電發電佔比只有1.2%,卻也虧了5億多,只比佔比7%的外購燃煤虧損7億多少一點點。
綠能「夏天靠光電,冬天靠風電」,所以到了夏天,這樣虧損的數據應該會對調過來。不變的是,風光發電就是「虧損」的主力,而且未來發電越多,虧得越多。核電歸零,就是虧得多更多。
你以為風光發電「越來越多」是政績嗎?其實是台電為什麼會累計虧損四千多億的主因,也是你得付出更多錢繳電費的主因。
然後你以為行政院邊的那一千億是補給台電,其實是補來買綠電。
還有別小看核電那3.3趴。核電歸零,如果這7億多度是用外購風電或光電補,當場就會從一度賺一元變成一度虧二到四元,以平均虧三元算,一來一往就是多虧四元。換算成度數,就是一個月得再多虧30億。而且,現在還是用電量比較少的冬天。
p.s.這個計算加總,大約是虧損112億元,和台電公布的97億元有落差。可能是因為小數點四捨五入和台電有其他收入沒有計入的緣故,不過應該不影響結論。
來源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