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張鈞凱專欄
📌今天早上和晚上全程跟了 #亞亞 兩場記者會,周圍全是鋪天蓋地「#滾回中國」的謾罵嘶吼。回過頭來看自己昨天發表的這篇專欄文章,內心更是充滿無以名之的難過與難受。
❝「#賴17條」橫空出世之後,兩岸關係事端叢生。在新聞採訪現場最為直接的感受是,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訪問分析看法完,看得出來其內心掙扎,從而補上一句:「還是不要寫出我的名字好了。」當要求「#不具名」的學者一夕增多,網路上那些替政策護航背書的義正詞嚴,看起來格外脫節又諷刺。
由此想起家中已故的長輩,生前不斷叮囑「#不要碰政治」。後來才明白,其內心的深層憂慮,來自於年少時期,鄰居一位年輕的老師突然「#被消失」。這位長輩的苦口婆心,相信是那一代台灣素樸平民的共感經驗。我們以為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誰知它透過權力與意識形態結構不斷繁衍,換上一件名為「民主」的外衣,躲在歷史的角落,準備隨時班師回朝。
最近幾場聚會的對話,無不印證了當政者希望看到的 #寒蟬效應 正在發酵。幾位長年從事兩岸交流的老師,不約而同地抱持著「#最後一趟」的心情,有的前往大陸參加研討會,有的決心尋根返鄉祭祖,「誰知道這次回來之後,還有沒有下次?」一位充滿熱情與理想的學弟說,他想籌辦一場主題吃力不討好的論壇,問題不見得在於主管點不點頭,而是如此氛圍之下,還找得到幾個敢冒「#吊路燈」風險的與談人?
「賴17條」出爐後,許多人議論著執政者幕後的動機。經過眾人七嘴八舌,一位資深學者張開緊閉的雙眼,「這17條恐怕與國際大環境無關,就是一道『#大罷免』的動員令。」其實真相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樸實無華,只是大家說不出口大權在握的層峰,為了攻下立法院這塊缺失的權力拼圖,竟然可以把言論自由乃至於兩岸關係與戰爭危機做為祭旗,以 #霸凌陸配 為開端,以遍地烽火為代價,把 #反共威權 重新推上神壇,不惜 #時代倒退,也要地動山搖。
震央位於台北總統府的這場17條大地震,連罕見地震的北京都能明顯感到震動。一位 #重量級的涉台學者,傳來訊息寫道:「#這次17條在大陸引起很大反彈,尤其在民間。」這位學者一向溫文儒雅,個性謹慎,醉心於學術研究的他,絕非「武統鷹派」,而是要藉此表達其內心的悲觀。他說,「從事對台研究20多年了,#現在是最糟糕的時刻。」
如今台灣網路輿論,出現了主張「#獵殺」陸配的留言,甚至揚言對陸配家人不利。局勢惡化至此,始作俑者豈是期望五星紅旗插滿寶島的陸配網紅?而是放任YouTuber扮演起「#籌安會」打手,認定相關言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的當權者。官方事後還發布新聞稿,呼籲社會不要「標籤化」陸配姐妹,典型的 #偽善。總統提名檢察官出任司法院長,但不久前才有檢察官撰文強調「言論自由有界線,界線就是國家存續」。民進黨人及其扈從,在 #鄭南榕 名字面前難道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羞愧?別忘了,鄭南榕追求的不是99.9%的言論自由,而是100%的言論自由。
可悲的是,政治發動社會集體的 #獵巫 與 #排外,透過大眾媒體與教育灌輸,目就是要造就一個又一個馬庫色所謂「#單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連打疫苗都能區分敵我,打高端的支持者可是受到時任總統褒揚為「很不錯,你們畢竟是死忠的。」現在則是青鳥、黑熊四處橫行,舉報文化盛行,一言不合就賞一張「#中共同路人」的紅牌,讓非我族類者永世不得超生。
因此,言論自由在台灣終究只是政治工具,而非價值信念。唯有妖魔化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的言論有自由,唯有不懷疑美國的言論有自由,唯有美化殖民的言論有自由,唯有附和當局的言論有自由。
#虛偽 不是台灣政客的特產,而是西方民主的共性。如同美國戰地記者克里斯‧赫吉斯(Chris Hedges)所言:「當我們為烏克蘭人民表達內心的痛苦,並陶醉於自己的 #道德優越感 時,卻無人揭露這些事情。一位巴勒斯坦或伊拉克兒童的生命,跟一名烏克蘭兒童的性命一樣珍貴。沒有人應該活在恐怖和恐懼中。沒有人應該被犧牲在戰神的祭壇上。」無怪乎台灣一步步 #走回戒嚴的老路,一步步 #走向戰爭的陰霾,有些人可是樂觀得很,開心得很,期待得很!❞
🔗全文連結:
張鈞凱專欄:當要求「不具名」的受訪者越來越多
https://www.storm.mg/article/534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