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新的堰塞湖水,流經靳珩隧道。
 
我們去年曾經發過靳珩的文,再貼一次,讓大家複習一下靳珩的事蹟與中橫公路開拓的艱辛。...

這次新的堰塞湖水,流經靳珩隧道。 我們去年曾經發過靳珩的文,再貼一次,讓大家複習一下靳珩的事蹟與中橫公路開拓的艱辛。…

這次新的堰塞湖水,流經靳珩隧道。

我們去年曾經發過靳珩的文,再貼一次,讓大家複習一下靳珩的事蹟與中橫公路開拓的艱辛。

= = = = =
蔣中正在日記中,會記錄他「車遊」的地點,還有他觀察各地情況的感想。
 
1957年11月,他與夫人宋美齡搭飛機到花蓮,要視察橫貫公路工程並攝影,由蔣經國帶路,經過太魯閣,到達錐麓。沿途攝影,觀看風景。
經過靳珩橋(原名白龍橋)時,夫妻、父子一同拍照好幾張。沿途還有退役官兵(榮民)持續在施工,「觀其體力、精神皆甚壯健且甚快樂自得為慰」,對他們的辛勞,「倍加嘉勉」,認為橫貫公路「乃一最艱鉅而最偉大、最有意義之工程」。
 
中部橫貫公路與支線,許多地名、橋梁都是用古人、名人,或是抗戰、剿共的名將,來命名的。
 
靳珩橋,則不是。
 
它原名白龍橋,是跨越魯丹溪的產金便道,1945年因山洪而大半沖毀,開闢橫貫公路時重建,為石拱橋身。1997年又因颱風來襲毀壞。後來雖然有再次重建,但現在的台八線已經不走靳珩橋,變成燕子口步道的一部分。
 
靳珩,是當時興建橫貫公路的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副工程司兼合流工程處溪畔工務段段長。
 
依據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東西橫貫公路工程總處靳故段長珩殉職追悼大會的事略,靳珩,1924年3月6日生於河北無極,北洋大學畢業,先服務於海軍要塞司令部,1950年6月轉公路局服務,曾任工務員、幫工程司。1957年6月兼任溪畔工務段段長。
1957年10月20日凌晨,強烈地震發生後,他擔心工地災害,黎明時分就立刻到路線上巡視,到仍在施工的棧橋時,突然山崩,走避不及,與另外三位工人一起被擊中,掉入溪谷中殉職。
 
在公路局的紀錄中,開闢橫貫公路共計212人罹難、702人受傷,而他是罹難殉職的最高階人員。
 
他身後留下妻子、長子,以及一個遺腹子。
長子靳士濤,後來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在國內工作。
遺腹子靳士釗,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攻讀有機化學碩士,後投入中華基督教會傳教事工。
 
而他視察遇難時的棧橋,竣工後就由白龍橋更名為靳珩橋,並在橋旁興建靳珩公園,有蔣經國設立的半身塑像及錢穆撰寫的碑文。另外也將附近的隧道命名為靳珩隧道。
根據青年日報的報導,蔣經國到晚年都還持續關心靳珩遺族的狀況。
 
待太魯閣國家公園重新開放後,大家到燕子口步道,不妨往靳珩公園走走,緬懷前人的努力與犧牲。



來源摸我

關於 黑特民進黨

History will have to record that the greatest tragedy of this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was not the strident clamor of the bad people, but the appalling silence of the good people.
上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

您可能會喜歡

從小聽民進黨那些本土派講「外省人親共賣台」聽了幾十年,結果現在一看,舔最賣力的毫不意外都是本省人,吃共產黨口水在污衊國民…

從小聽民進黨那些本土派講「外省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