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營】
當然,總有人提得出一些讓這次強推法案顯得史無前例的理由,譬如說,就連半分忠、一分瑩也不曾把他黨立委鎖在議場外(註1-2),或者這次鎖門跟此前民進黨鎖門的理由不可同日而語(註3)等等。
就此打住的話我沒意見,但如果有人要由此繼續引申,稱以前民進黨議事攻防的手段都合理、唯有這次國民黨的手段不合理,那請先捫心自問:在此之前有誰聽說過這些區分合理/不合理的界線?譬如在此之前,封鎖議場究竟有哪些理由、哪些形式、封鎖到何種程度是可以接受的,這些問題哪有什麼公認的共識或常理可言?那些關於本次修法是史上唯一越線的說法,所採納的界線,本身就是為了本次修法量身打造。
要我來說的話,議事攻防手段合不合理從來不是一條界線,而是一道光譜。正是因為沒有真實的界線,所以每個靠著試探底限撈取好處的行為,都會引來更無底限的倣效。你能扔些不具殺傷力的水杯文件,就會有人扔計時器(註4)或椅子(註5);你能潑水就會有人想試試潑豬內臟;上次有人用機車大鎖困住立法院長(註6),這次就有人用膠帶保鮮膜堵住他黨委員,下次又有人會想出更多封鎖議場的爛招。這國家的議事水準是在各黨輪流衝撞的過程中每況愈下。
正所謂量變導致質變,如果我們最後真的意外翻過某種臨界點,正式墮入專制獨裁的境地,那也不是所有問題都集中在最後那個事件的肇事者身上——他有可能只是又比其他人更往前跨了一步,這在民主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完全會被攔下,被沸騰的民意或巨大的黨內壓力阻止(譬如尹錫悅的暴衝戒嚴換來了人民上街、軍隊抗命、工會罷工與黨內倒戈);而這個機制如果失敗,那是因為經過各黨輪流衝撞,民主早已失靈,黨內缺乏多元意見、黨際缺乏良性互動,人民對國會亂象不再有感,甚至可能喜迎一個強人出面結束亂象。一個野心家不足以造就這般情勢,但這般情勢卻足以成就一個野心家。
因此,我不認同那些把這次強推法案推給單一政黨、歸結成「一切的原因就是你在2024年1月13日投下那張錯誤的選票」的說法(註7),如果那天選舉結果是另一黨完全執政,那也只是讓他們過去八年強推法案的表現更受鼓舞而已,演化出更變本加厲的玩法仍是遲早的事。別再說以前民進黨議事攻防的手段多合理、唯有這次國民黨的手段不合理,那只顯示你沉睡太久,久到你一覺醒來只見「民主最黑暗的一天」突然降臨,而不見這幾年籠罩全島的民主永夜。
來源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