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八十年,臺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歷史不能被遺忘-814國際慰安婦紀念記者會】
2025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也是全球慰安婦紀念日(8月14日)。為紀念這段歷史與持續推動女性人權教育,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二戰結束八十年,臺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歷史不能被遺忘》記者會,邀請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尤美女創會會長、前立委、台灣防暴聯盟陳秀峯理事長、婦女新知基金會覃玉蓉秘書長、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邱伊翎秘書長、國家人權博物館陳淑滿副館長、民進黨性平部張百君副主任、台灣展翅協會潘憶梅資源發展組組長一同見證歷史、關注當代。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 第4次國家報告,審查委員會結論性意見和建議的38點提到:國際審查委員會建議政府採取必要措施,就侵害「慰安婦」人權的行為提供正確教育,這些婦女是販運和軍事性奴隸的受害者。建議政府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營運中,向婦女團體提供財務和其他必要的援助,或者建立一個婦女人權博物館,提供「慰安婦」相關的適切教育。
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長蔡恩加表示,婦援會這幾年一直倡議108課綱應該加入慰安婦/軍事性奴隸在主題內而非在說明欄,教育部回應未來請業者在教科書要加入軍事性奴隸,也提到有在設計課程未來提供給學校老師教學參考。但這似乎速度有點緩慢。如果學校的歷史記載零星片段,是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這段經歷的背景與意涵。歷史記憶若不被完整保存,就可能在沉默與遺忘中消失。教育部將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事件納入108課綱條目與正名,每位學生有權知道歷史真相,並獲得女性人權教育。
婦援會和很多婦女、性別團體倡議應該台灣應該有國家等級婦女/性別人權館,至今仍未有任何動靜,臺灣這幾年重視文化與藝術,文化部對於各種的美術館、博物館都紛紛設置,但對於占全台一半人口的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卻是不願意規劃設置。政府重視台灣的女性歷史與人權教育,成立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
二戰結束後,身為女性的慰安婦/軍事性奴隸倖存者在戰後談判、賠償或國際訴訟都是被忽略、缺位的。我們也發現很多國家,對於戰爭的預防、因應與事後復原或和平談判、司法訴訟等重大決策或管理層,缺乏女性參與和聲音。呼籲,關注戰爭與武裝衝突下女性遭受性暴力的傷害影響,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公布「2025臺籍慰安婦/軍事性奴隸議題」網路問卷,結果顯示,98%絕大多數受訪者都知道慰安婦歷史,並明確認為慰安婦是被強迫的。這一兩年我們聽到自願說已經減少很多,但自願雖然少數,也需要再說明。因為自願說忽略當時戰爭下的邊緣地位且為了家人求生存的女性是否有選擇權。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在過往所受「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的學校教育中,印象中有68%有教到「慰安婦」事件之相關內容,而對於「慰安婦」這一名詞及相關歷史的認知來源有71%透過學校歷史教科書認識最多,這些調查結果比起2022年調查都增加很多。
臺灣對於慰安婦的相關藝術作品、歷史書籍紀載很少,此次調查結果發現民眾希望可透過電影、戲劇、繪本進入社區、文學作品讓民眾認識「慰安婦」的台灣歷史和進行反戰、性平與人權教育推廣讓大家認識。
軍隊性暴力造成阿嬤們和家人造成深遠傷害影響。我們知道日本的部分政府官員過去有承認慰安婦事件也曾經有表達道歉。除了承認及道歉外,希望日本政府可以對倖存者和家屬有所賠償。
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尤美女創會會長、前立委表示今天看到問卷調查顯示,社會大眾對此議題的認識有所提升,令人欣慰,但這條路依然很長,需要持續推進。我再次呼籲成立國家級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記憶歷史,不只是紀念,更是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當今世界多地仍在發生戰爭,而戰爭中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婦女與兒童。然而,在戰爭決策過程中,女性的參與度仍然極低。
因此,我們必須讓社會理解並記住過去,從中汲取教訓。教育是一個重要途徑,此外,一座完整呈現史料、影像與見證的博物館,能讓民眾親身感受戰爭的殘酷、理解女性與兒童所遭受的傷害,並思考如何以和平方式解決衝突。國際間設立各種組織與機制,不正是為了避免戰爭嗎?然而現實中,戰火依舊不斷。
成立國家級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不只是文化工程,更是人權保障與和平教育的重要基礎。我呼籲政府正視此事,也請行政院性平會與相關委員持之以恆推動,讓博物館早日落成,讓歷史不被遺忘,讓世人隨時記取教訓。
台灣防暴聯盟陳秀峯理事長表示現在已經進入數位時代,但性別暴力並沒有因此消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加嚴重。過去的暴力事件發生在具體的空間,如今透過網路,暴力訊息與影像的傳播速度與範圍無遠弗屆,造成的傷害往往比戰爭時期阿嬤們所承受的,更加隱匿且持續。
我們希望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對女性的傷害並不只存在於戰爭時期,即便在和平年代,性別暴力依然存在。因此,我們不僅要引起注意,更要積極防止這些傷害再次發生。我們期望透過展覽,讓更多人理解「和平」的重要,以及建立一個安全、友善的社會環境,不只是對女性友善,也對所有人友善。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在記者會中強調,臺籍慰安婦的歷史不僅是戰爭與國家暴力的記錄,更是女性勇敢追求正義的行動史。她呼籲政府正視「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重要性,提供穩定經費與資源,或成立婦女/性別人權博物館,保存並傳承這段歷史。
覃玉蓉並以2016年參觀丹麥阿胡斯女性博物館的經驗為例,指出即使語言不同,也能透過展品理解女性爭取權益的歷程,感受到國家重視性別平等的價值。她強調,台灣同樣需要完整呈現女性人權歷史的場域,阿嬤家已累積豐富文物,只待政府看見其價值。
最後,她呼籲,在面對戰爭威脅的準備與防範中,必須納入女性及其他弱勢群體的聲音與需求,讓決策更具包容性與全面性,「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應,更是為了確保未來每個人都能在平等與安全中生活」。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指出,聯合國於2000年通過的第1325號安全理事會決議(UNSCR 1325)首次明確揭示戰爭對女性造成的不成比例影響,並要求提升女性在和平與安全決策中的參與,將性別觀點納入相關行動與機制。後續決議更強調預防戰爭中的性暴力。然而,烏克蘭、蘇丹、阿富汗及加薩等地的衝突案例顯示,戰時性暴力防治、家暴應對及女性照顧者需求仍被忽視。而CEDAW一般性建議的框架則提供了具體行動指引,要求締約國在衝突前、中、後全面保障婦女權益,無論是在和平預防、派遣維和部隊、提供人道援助或重建工作上皆須納入性別視角;同時強調對非國家行為者(如武裝團體、私人保安)造成的暴力,締約國應追究其責任,確保婦女權利不因行動者身份而被忽視。
邱伊翎呼籲,政府應在國防與民防決策中建立制度化的諮詢委員會,納入女性團體、性少數代表與身心障礙者,並全面引進針對戰爭中性暴力的防治與問責機制。她建議,針對性別暴力防治、緊急醫療、性少數與身心障礙者特殊需求,應定期開展跨部會、跨族群的演練與培訓。
她強調,真正的國家安全,不僅在於防堵外來威脅,更在於任何衝突情境中,不讓任何人被忽視、被剝奪尊嚴與安全;唯有讓所有人的聲音進入決策機制,才能建構不放棄任何人的安全體系。
從教育與記憶傳承的角度,婦女救援基金會提出四大訴求:
1.將慰安婦/軍事性奴隸事件納入108課綱條目與正名,每位學生有權知道歷史真相,並獲得女性人權教育。
2.重視台灣的女性歷史與人權教育,成立婦女人權博物館。
3.關注戰爭與武裝衝突下女性遭受性暴力的傷害影響,避免歷史悲劇重演。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不只是對過去的哀悼,更是對未來的承諾。在遺忘成為主流之前,讓我們攜手守護歷史,為臺籍慰安婦阿嬤們,留下被記得的可能。
